视觉SLAM十四讲读书笔记:Ch04李群与李代数(2)

这是我系列博客《视觉SLAM十四讲》的读书笔记中的一篇,总结了第四章“李群与李代数”中有关李代数求导、扰动模型等的内容


一、BCH公式与李代数加法近似

在李群中,我们希望有如下理想等式: 但这是不成立的。准确地说,其近似成立仅在 是小量时。这个不等价现象由BCH公式(Baker–Campbell–Hausdorff)描述,其完整形式为: 上,如果我们令 表示李代数,则有: 其中:

  • 左雅可比矩阵
  • 右雅可比矩阵

左雅可比 的表达式

,其中 是旋转角度, 是单位旋转轴,则有: 其逆为:


二、李群扰动模型与加法法则

李代数加法的李群映射

基于以上的分析,我们重新阐述在BCH在SLAM下的意义:对于旋转 ,若左乘一个小扰动 ,有: 因此我们可以将李群上的“加法”定义为: 对称地:

拓展到

SE(3) 中,扰动 ,其李群逼近类似:

中左雅可比 公式

,则有: 其中 ,而:

详式较复杂,见 Barfoot《State Estimation for Robotics》附录。


三、SO(3) 李代数求导与扰动推导

当位姿为T、观测到世界坐标系中位于p的点产生的观测数据z: 其中w是噪声,我们会计算误差 ​ 当有N个观测的时候,我们可以最小化误差 在此动机上,我们最好能了解某个函数关于位姿的导数。如果我们将T当作矩阵,就会得到一个带约束的优化问题。但是李代数上有良好的加法运算,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来使用李代数解决求导问题

  1. 用李代数表示姿态
  2. 对李群左乘/右乘微小扰动,对该扰动求导

我们关注函数 关于 的导数:

Note:严格来说只能求行向量关于列向量的导数才能得到矩阵。但是这里写成列向量关于列向量的导数(为了简单),可以理解为先对分子部分进行转置,最后再将结果转置。在这种意义下,可以理解为

因此:


四、扰动模型法求导(左扰动)

,为左扰动,有: 相对于李代数求导来说更加简单,更加具有实用意义


五、扰动模型法求导(右扰动)

与上面的式子类似的: 求导过程如下:


六、SE(3) 求导与扰动模型

。则变换为

左扰动模型

,有:

Note:注意为了表示方便,公式的前三行中p为齐次坐标,后面的不是齐次坐标

关于使用到的矩阵/向量求导相关的内容,参考Wiki : Matrix-Calculus

对于运算,《十四讲》的作者读做“咚”

右扰动模型

推导如下:


总结:

内容 推导关键式 工具矩阵
李群加法近似 左/右雅可比
李代数求导 李代数扰动
左扰动导数 无雅可比
右扰动导数 无雅可比
SE(3)左扰动
SE(3)右扰动